台灣是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碰撞而隆起的年輕島嶼,東岸受黑潮主流經過、介於本島西岸與澎湖東側則有黑潮支流北上,形成「黑水溝」,帶來豐富的魚場,這裡也正是400年來台灣的祖先們,必須冒著生命危險橫跨洶湧奔怒的黑水溝,才能抵達寶島新天地,構築新家園、人生另一個起點,並代代相傳的繁衍之地。台灣人也由唐山大陸民族,變成敢於向外探險、拼搏的海洋性民族。
除了黑潮帶來豐富的漁獲,如自古在冬至前後,烏魚會從台灣北部海岸回流到南部產卵之外,宜蘭龜山島附近也有相當豐碩的漁場。1624年荷蘭人佔據台員,也憑藉黑潮每秒0.1~0.2公尺的流速,迅速抵達日本九州外海,建立台日之間米、糖、鹿皮及樟腦的出口,和日本絲綢、瓷器、銀兩與漆器的轉口貿易。黑潮支流讓台灣西南部如恆春、墾丁一年幾乎少有冬天;寬幅達兩百多公里、深度五百米至一千米透明度高的黑潮,為台灣帶來豐沛雨量,滋養台灣的山嶺與大地。
台灣先(原)住民是太平洋南島語系分布最北的民族,在台東縣長濱海蝕洞發現有人類在三萬至一萬五千年前舊石器時代使用的石器工具,生活主要以漁獵維生。台灣原住民至今共分成十六族之多,在語言、習俗與文化上不盡相同。到了新石器時代,人類不只懂得生火炊食,更懂製陶、鍛造金屬,新北市十三行遺址出土的陶器、鐵器等文物,便是當時的人類已有煉鐵技術的證明。
台灣許多原住民族群,將獵人頭視為男子成年的必要條件,於是其他地方的船隻商人都不敢靠近,只有少數居住在海濱的平埔族比較友善,提供可以貿易與交換貨品的港灣,因此日本船與中國船會停泊在雞籠(今基隆)與台員(今台南),少數日本人與福建人便落腳於此。照片是霧社史努櫻部,位在仁愛鄉春陽村,女性先住民面容姣好,善於織布,用簡單織布筒,織出厚實又富有繽紛色彩紋路的布料,無論是衣服縫製或綴飾,皆可看出精湛的手藝,本照片是1950年初由陳耿彬所攝。
台灣先住民沒有文字記載歷史、歌謠,都是代代經口耳相傳。早期舊石器時代以漁獵為主,沒有耕作,而是採一些野果、山菜、野生穀物為生。
在日本的文化中,距今5,300年前至4,000年前的浙江良渚文化形成以前,懂農耕的先民,將稻米耕作技術帶到日本,日本國民組成中、南方農耕系族群。在台灣,分布於新竹、苗栗的賽夏族人與矮人族關係密切,比鄰而居,這些矮人族們擅長農耕技術及巫術,懂得因應節氣物候栽種稻米,並將耕田技術傳授給賽夏族,原本賽夏族人對此相當感恩,但卻因矮人族不適切的行為而惹怒了賽夏族,因此賽夏族萌生恨意而謀殺他們,倖存的矮人族憤而詛咒賽夏人作物歉收,賽夏族人才意識釀下大錯,每兩年舉行一次矮靈祭,慰問矮人亡魂。
這張位於仁愛鄉山澗湍流中,站著一位手握以木支架起竹編捕魚網的先住民,網面底下有一個竹編網兜,將跳躍強勁有力的洄游魚,攔截至漁網面上,魚躍龍門的氣度,卻成了有計謀者的漁獲。
古代中國人的世界觀是「天圓地方」,西方人卻提出地球是圓的「地圓說」,哥倫布在1492年一路西行想到印度,卻意外發現美洲大陸;麥哲倫船隊從1519至1522年的時間終於完成環繞世界一周的壯舉。
十六世紀,西方列強手中,由凹版雕刻印刷後上色片段不完整的海圖,成為後人在海洋世界爭逐權勢與利益的航海要件,透過簡陋的儀器和無比的毅力,在汪洋大海中拼搏。安特衛普的雕刻師──亞伯拉罕·奧特柳斯(荷蘭語:Abraham Ortelius)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地圖出版商,1570年出版了《世界概觀》(Typvs Orbis Terrarvm),將五大洲、七大洋完整繪出,成為西方航海的新指引。
VOC荷屬東印度公司是世界第一個股份公司,在佔有印尼巴達維亞之後,成為東西方經濟、貿易最成功的企業體,1622年為取得中國的對外貿易,在攻打澳門失利後,轉佔澎湖島,後來被明軍驅趕才到安平定居,並建立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成為帶動台灣文明、經貿發展的據點,台灣因而有了出口產品、轉運貨物長達37年的歷程。
1624年荷蘭VOC在占領澎湖一年多後,被明軍驅離,由軍醫官宋克領隊向東來到台灣。傳說荷蘭人用計與先住民換地,將二十匹布(棉織品)換取五張牛皮大的土地,殊不知談成後,荷蘭人將牛皮剪成長條狀,圈圍出今天的安平古堡用的大面積土地。荷蘭人在台期間,積極興建歐式「稜堡」,是在東亞除了澳門之外的第二座,工法上引進西方的三合土(紅毛土),從打狗、魍港(布袋)用牡蠣殼燒成的石灰,混合黑糖、糯米形成「三合土」混合砌磚而成,今天雖然大部分城牆已拆除,但仍保留部分遺跡。荷蘭在台灣進行有效的統治,並印有西拉雅語聖經,攏絡先住民以對抗漢人。
自1624~1662年共歷時38年的統治、12任長官,負責台灣所有的行政事務,包括執行日本、福建、台灣的產品轉、出口貿易活動等。到了荷治晚期,日本實施鎖國、中國出滿清佔領也鎖國,靠台灣米、糖和有限的樟腦出口量難以維持,於是在1661年鄭成功攻台,VOC決定棄守台灣。
明帝國由明神宗朱翊鈞(萬曆帝)統治48年,初期國力大增,到萬歷十七年後疏於朝政,直至1620年逝世,因西方勢力與北方女真勢力壯大,明朝漸失其統治力量。在福建有不少流寇、海盜肆虐,鄭芝龍亦盜亦官,掌握台灣海峽的通行權,必須繳費領旗才能通行。鄭芝龍繼顏思齊之位,在魍港(布袋)墾殖,並與1624年據台的荷蘭人,共存一段時間。鄭芝龍在1623年時搭乘李旦的船抵達日本九州平戶,隔年與鄭芝龍結婚的田川氏產下鄭成功。1646年底鄭芝龍降明之後,鄭成功仍與清軍對抗,一度反攻入長江、逼向南京,但仍功敗垂成。1661年受清軍壓迫下,鄭軍攻打在台灣的荷蘭人,次年2月荷軍投降,明永曆皇帝於六月亡故。
鄭成功逝世後,長子鄭經由廈門來台平定反叛勢力,經營台灣對南洋的貿易,並與英國有商貿上的往來,因此才在永曆滅亡後,有「大明中興大統曆」留存於英國劍橋大學裡。1674年鄭經趁三藩之亂攻入閩南、粵北,到1680年退守台灣,將政權轉移給鄭克塽,1683年施琅率軍攻台,明鄭王朝降清,並從台灣歷史的舞台上退下。
十七世紀荷蘭統治下,台灣先住民約十二萬人,移墾的漢人有四萬人、荷蘭人約1,200人。在清統治前期,只有男丁能來台灣,禁婦孺同行。台灣漢人與先住民通婚,被稱為「只有唐山公,而無唐山媽」,為相當大的混血比例。明朝實施海禁政策長達近兩百年,直至1684年清朝才正式開海,廢除海禁,1717年清朝禁止南洋貿易,但並未禁止東洋與西洋的貿易,雍正五年(1727年)又重新開放南洋貿易。1811年嘉慶十六年,台灣人口直逼兩百萬人,其中府城就有30萬人、嘉義縣81.9萬人占了大半,中部彰化縣34.2萬人、淡水廳21.5萬人、鳳山縣18.5萬人、葛瑪蘭廳則為4.3萬人。台灣在生產、經濟程度都因人口增加而發展更有力,到了光緒年間已超過250萬人。
台灣在康熙、雍正及乾隆初期,都不受北京重視,欽差來台所繪製的台灣輿圖也只有西半部地區,直到林爽文、莊大田大規模動亂,台灣才逐漸被積極治理,1874年牡丹社事件爆發後,負責籌辦防務的欽差大臣沈葆楨興建砲臺,1885年清廷在台建省,並派出劉銘傳擔任首位巡撫,並在台灣積極推行各項現代化建設。
清國領台212年裡,台灣是北京管轄範圍遠在海外需駐軍防守之境,19世紀工業革命讓西方的炮火一次次地向東方侵略,英國人以鴉片毒害中國,終於在1840年林則徐巡撫燒燬鴉片並引發了鴉片戰爭,1842年雙方簽訂了《南京條約》,並開放了五口通商。外國爭相競逐台灣的樟腦出口,1860年後,茶葉、砂糖出口量大足以挽救台灣的外匯經濟。1883年中法戰爭,法國人為了煤炭及經貿的港灣,也曾攻打台灣。
船政大臣沈葆楨於1874年授命擔任欽差大臣,處理牡丹社事件,台灣的處境丕變,開山撫番又解除渡台禁令;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劉銘傳成為台灣建省後第一位巡撫,大興鐵路、通訊、洋學堂,使台灣成為中國先進的省份。台灣自有印刷出版單位「松雲軒」,在1821年由六品銜盧崇玉創建於台灣府城的上橫街統領巷,主要出版經冊、善書、典籍。1865年第一位來台的長老教會馬雅各,在1880年回國募得一套西方鉛印及裝訂設備,直到第四任巴克禮傳教士,回英國學習活字印刷技術,1884年組裝印刷機並引入漢文鉛字、排版,出版了第一種「台灣教會報」。19世紀下半,台灣在海洋爭奪戰中,經通商、西洋文明的引進,激盪出不一樣的發展方向。
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是日本在1868年明治維新之後,首次對外用兵。1894年甲午戰爭發動入侵朝鮮、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並在黃海北部進行海戰,清帝國全面戰敗後,於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及遼東半島,台灣因此進入了長達50年的日治時期。
日治初期以軍事統治,在平定反抗勢力後才改為訓政,日人在基礎教育十分用心;另一方面也積極開拓水利與灌溉建設,同時也把台灣變成糧倉,又掠取台灣的森林資源,在現代化製糖設備裡,取代低效率、低產出的糖廓,日本把台灣生產的糖運到日本精製後再送回台灣,台灣只留有基礎技術。日治前農業與各項產業已有長足的發展,日本接手後在交通上興建更完整的鐵路、公路網絡及郵輪運輸。日人在台灣享受良好的待遇與中學教育,但台人卻處處被打壓,於是有許多知識份子便合力成立文化協會,以非武力的方式爭取參政權等權益。日治時期印刷業已相當近代化,並以鉛字及石版印刷為主。
日治下的台灣,仍以農業為基礎,稻米生產量因品種改良、耕作精進而收成大有改善,但地主仍沿襲60~70%田租,佃農難以翻身。農作物以甘蔗、鳳梨產量大幅提升,甚至有大量的鳳梨罐頭外銷海外。而台灣許多名勝古蹟的明信片、鳥瞰山川的彩色地圖等都是來自日本印製。
照片是牛隻犁地耕作的場景,後方有間瓦房,燻製菸草的太子樓半層透窗,算是寬裕的人家,1937年日本進攻華北,採取全面軍事行動,台灣雖沒有煙硝味,但為了支援前線的人力與物力,仍有不少人被徵招成為軍伕。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使二次大戰爆發,日本軍政府投入更多資源,包括台灣有超過30萬人奔赴戰場。民生用品、米糧採配給制度,農人不可自種自用,得全部上繳後才配給。1942年美國航空母艦乘載飛機轟炸、外海有潛水艇包圍,台灣頓時已成孤島,生產力只有1937年的35%左右,1945年初日本南洋戰事失利,台灣民生已山窮水盡,百業蕭條。
1945年8月15日日本昭和天皇下詔無條件投降,10月25日台灣受降以中、美、英、蘇國旗代表國民政府是託管。不少知識分子認為回歸祖國,但五十年的文化教育迥異,台灣人又被憎恨日本的大陸人情緒移轉仇視,加上意識形態接收中方以統治者自居,而引發了二二八事件,大規模的殘殺與白色恐怖,戒嚴直到1988年有四十多年之久。
600多萬人口的台灣人民,遇上1948年中國的經濟崩盤,1949年將近300萬軍民隨著國民政府遷台,頓時成了巨大的經濟與糧食負擔,美援因朝鮮戰爭下,變成台灣經濟發展契機,1950年替代進口工業、1960及1970年代輕工業、1980年代農業轉型工業,台灣出口迅猛。1970年代十大建設、1980電子、半導體發展奠定了現今台灣的經濟基礎,印刷業也逐步走向外銷,使發展機遇倍增。
台灣自古即由貿易起家,荷蘭人引進甘蔗生產技術、稻米及鹿皮出口,加上絲綢、瓷器轉口。到1970年代台灣出口初級工業產品。在1980年代轉型電子、光電產品出口。2000年之後,台商在台灣接單、出口關鍵零組件,在中國大量組裝出口;2020年,擁有最精緻、最高效率的奈米晶片生產的半導體產業,大幅擴展了國內外市場。
台灣從1990年起,無論是科技生產,還是人文、藝術及創新資通訊應用,成功塑造了台灣充滿活力且宜居的環境,尤其高速鐵路的完工,更帶來比航空便捷的一日生活圈。
台中總公司︱402007 台中市南區忠孝路64號︱04-2287-1181
台北分公司︱100040 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路二段35號︱02-2397-1799
Copyright © 2022 興臺彩色印刷集團-保留所有權利。